为培养适应国家经济、文化、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翻译人才,培养研究生的学术规范,应外国语学院邀请,2021年5月15日下午2点,现就职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的我院优秀毕业生鲁燕青老师在22幢301为师生作了题为“翻译出版物中语言文字使用规范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由日语系王俊博士主持。
讲座
讲座开始之时,鲁燕青老师与在座的同学进行互动,提出了几个问题:在书面表达中,“西兰花”的写法是否正确;是“制定计划”还是“制订计划”;是《快乐大本营》还是“快乐大本营”……同学们的注意力被迅速吸引,同时也拉进了与同学们的距离。鲁老师告诉大家相应的正确表达分别是“西蓝花”“制订计划”和《快乐大本营》,这让同学们了解到有些习以为常的表达在书面语中不一定正确,体现了书籍出版的语言严谨性。
随后,鲁老师详细介绍了外文书籍从引进到出版的流程,指出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翻译,同时提出翻译的一般要求是“译文应忠实于原文并表述准确,符合现代汉语的使用规范”。接着,鲁老师说明了在图书翻译中人名、地名、组织机构名、缩写词、量和单位、注释、参考文献和推荐阅读书目、图表的一般要求,比如在原文中缩写词第一次出现时,译文中应完整译出,并在译名后括出原文名称。接着,鲁老师列举了四点翻译中常见的错误:政治错误、完全遵照原文、表述错误、格式错误。其中着重强调了政治错误,比如在涉及国家统一、主权和领土完整、国际关系、民族问题时,译者一定要多核查。最后,鲁老师通过正误判断、错例分析等形式,对标点符号和数字的国家标准使用规范进行了详细说明。例如,插图和表格中若有说明文字,文字末尾不用加句号;相邻或相近的数字表示概数时,两个数字之间不需要用顿号,例如四五十岁;并列的几个书名号、引号之间不需要顿号隔开;在并列的汉字数字之间用顿号,阿拉伯数字之间用逗号;短横线“-”、浪纹线“~”、一字线“—”的使用区别等等,同时提醒同学们在论文写作或者翻译书籍时,需要遵循数字“使用精准、体例统一”的规范,比如非“公元前221年-206年”,而是“公元前221年-前206年”。鲁老师讲述得自然流畅,引人入胜,同学们全程聚精会神,频频点头。
现场互动阶段,在场研究生向鲁老师咨询了论文写作、求职方向、交换留学等多方面的问题。对此,鲁老师结合自己的求学和求职经历,耐心详细地进行了解答,同时她建议大家在学期间主动积极与导师沟通交流,扩大自己的求职视野,从而度过充实且快乐的研究生阶段。
同学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,颇受启发,本次讲座在一片欢声笑语中圆满落下帷幕。据悉,OB·OG论坛是日语系为在校生和毕业生创设的一个平台,旨在通过邀请优秀毕业生现身说法为在校生开拓视野,为毕业生提供反哺母校的机会,加强毕业生与母校的联系。
主讲人个人简历
鲁燕青,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外国语言文学专业(日语语言文学方向)2019届毕业生,现就职于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外语事业部(版贸部)。2012年考入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,2016年以推免生的身份进入本校外国语语言文学专业学习,师从徐微洁教授。在校期间获校优秀毕业生、校优秀研究生、校十佳团员等30多项荣誉,曾赴日本宇都宫大学、日本和歌山大学、上海外国语大学、香港教育大学交流学习。就职后参与“日本对非研究译从”“非洲人文经典译从”等出版项目,担任《非洲教育开发与国家合作——政策研究与实地调查的结合》《非洲前进之路》《日语偏误与日语教学研究》等书的责任编辑。出版合作译著《非洲的开发与教育——以保障人类安全为目的的国际教育合作》。
撰稿:许盈 、秦莹莹
摄影:许盈
编辑:张思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