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7月2日下午,日本著名汉学家、大阪大学博士生导师古川裕教授,为浙江师范大学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带来了一场学术盛宴。他以其深厚的学术造诣和独到的见解,为在座的师生及研究人员带来了一场题为“国际中文教育与在外中文教育的分工合作”的精彩讲座。此次讲座由丝路文化与国际汉学研究院院长邱江宁教授主持,外国语学院副院长、日语学科负责人徐微洁教授,日语系主任、日本汉学研究中心主任金稀玉副教授,以及外国语学院、国社学院等多个学院教师聆听了讲座。
跨越文化的桥梁
讲座伊始,邱江宁教授以饱满的热情和诚挚的言辞,对古川裕教授的莅临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。邱江宁教授结合日本文化、京都历史的深厚底蕴,介绍了古川教授在国际汉学和中文教育领域所取得的卓越成就,称赞其为中日文化交流与学术合作的重要桥梁。
明晰概念,区分领域
随后,古川裕教授接过话筒,感谢了邱教授及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的热情邀请。古川教授直奔主题,首先明确了“国际中文教育”与“在外中文教育”这两个关键词的区别,并指出此次讲座将重点聚焦对于听众相对陌生的“在外中文教育”领域。古川教授强调,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,中文教育的国际化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,而“在外中文教育”作为这一趋势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其独特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。
共性与个性的深度剖析
讲座的第一部分,古川教授围绕“国际中文教育与海外(在外)汉语中文教育的共性与个性”展开了深入讲解。古川教授从“对外教学”的历史发展脉络出发,引出了“国际中文教育”这一新概念的提出。通过对比分析,古川教授指出,从“教学”到“教育”的转变,以及从“汉语”到“中文”的转变,不仅是概念上的升级,更是理念和目标的深刻变革。由此进一步强调,“在外中文教育”与“对外汉语国际教育”在诸多方面存在显著差异,如教学者、学习者的构成、教材的选择以及学习环境的差异等。因此,他呼吁相关领域的研究者应避免以“对外汉语教学”的固有思维来审视和指导“在外中文教育”。
“三教问题”的多维探讨
讲座的第二部分,古川教授将话题转向了对外汉语教学的“三教(jiào)问题”与对外汉语教育的“三教(jiāo)问题”。古川教授详细阐述了两种“三教问题”的定义及其重要性,指出它们是中国国内中文教育与在外中文教育共同面临的课题。通过“教什么”“怎么教”“为什么教”三个维度的深入剖析,古川教授分享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独到见解。古川教授认为,在外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在于培养能够熟练运用汉语作为工具,深入了解中国社会、文化、价值观,并能以外国人视角与中国人进行平等交流的人才。这一目标的实现,不仅有助于推动汉语的“国际语言化”进程,更能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尊重。
携手共进,共创辉煌
此次讲座在邱江宁院长的精彩总结中圆满落幕。邱院长以自身在元代相关领域的研究为类比,高度评价了古川教授关于两种“三教问题”研究的深刻性和前瞻性。她指出,为了使汉语真正成为国际语言,我们必须重视非汉语环境下的汉语教育,关注被教学者的需求和特点。同时,她重申了“用什么教材”“教什么内容”“达到什么目的”这三大问题的重要性,呼吁教育工作者要基于彼此的文化和理解开展教育,实现共同目标。最后,邱院长满怀信心地表示,汉语成为国际语言不仅将极大地便利世界交流,更将展现多语言共同交流的丰富文化内涵和世界价值。期待与古川教授及更多国际学者携手合作,共同推动中文教育的国际化进程,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。
撰稿:陈君毅
摄影:应晓朵
编辑:徐 露